铜钱为古代货币的一种。铜钱(方孔钱)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是古中国钱币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铜铸造,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其中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也是古代货币中最重要、最正统、最普遍的类型之一。
广义的铜钱,前提为铜质,自先秦时期的铜贝、布币、刀币,到半两、五铢、通宝、重宝到元宝,一直到宣统通宝,加之机制铜币,都可称为铜钱。
狭义的铜钱,为圆形方孔铜质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到清末民国的宣统通宝、民国通宝,行用两千多年,除个例以外,圆形方孔铜钱成为货币的主要流通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币)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中国古代铜钱,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古铜币、秦半两(较重)、汉五铢、通宝钱。
古铜币,指的是先秦各类铜币,比如刀币。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铲币:亦称布币,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 铸行于黄河中游农业发达的周、晋(韩、赵、魏)、纪、郑、宋等地,燕、楚二国亦有铸行。 铲币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种类型。)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秦制一斤约256克,一两约16克,故而秦半两理论重8克。(为了方便计算,数字已取整)《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汉五铢,汉承秦制,一两24铢,汉五铢理论重16克*5/24=3.33……克。(广为流传的3.5~4克,更像是六铢钱……)
东汉一斤224克,一两14克,东汉五铢重14克*5/24=2.91666……克。(理论数据出错?)
如果根据六铢计算:16*6/24=4克,14*6/24=3.5克。(难道这么理解……)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这是汉武帝第四次币制改革,重点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
通宝钱,唐制一斤约640克,一两约40克,唐开元通宝理论重40*2.4/24=4克。(宋代改制一两等于十钱即源于此)
明制一斤约600克,一两约37.5克,明洪武通宝理论重37.5*1/10=3.75克。(永乐通宝比较重……)
《旧唐书·食货志》:"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
注:由于古代铜钱与斤两制度紧密相关,而市场缺斤短两与劣钱难禁,两者互相影响之下,在两个历史时期(秦、西汉至东汉、三国,隋唐、北宋至南宋、明清),一两标准衡重分别下降了2克、2.5克(一斤分别下降了32克、40克)。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好的铜钱可以拍卖,获得经济利益;也可以用作家族传承,成为传家宝。
明月钱,我国,约在公元前七至五世纪之间的春秋战国时期,始修长城。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是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为相互防御,在各自界内修筑了互不连贯的长城。由于诸侯国的势力变化,地域范围不断增减。先后修建的长城就形成了叠环式,在一些地域出现了各自不同时期的长城。长城的修筑方法,所用质才和高宽度也不一致,对这一时期的长城,史称战国长城,或叫做先秦长城。 战国以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等朝,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筑增建。其中修筑时间长,增建规模大的是汉朝和明朝,且明朝修筑的长城质量最高。 称万里长城,是从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开始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消灭了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侵犯。将原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修筑连贯为一,形成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传说秦始皇在修筑长城时,为了加快进度,用了七十二根参天竹杆,支住了太阳。修筑长城的役工们,需经过三十六个白日的紧张劳动,才有一个夜晚休息的时间。一批批的役工被困累而死,死尸挡住了,修城运料往返的道路,秦始皇就不令,将死尸垒入长城内。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这个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秦始皇在修筑长城中,还特地铸造了,有别于市面流通的“半两”钱,以支住太阳为题的“太阳永不落”的“明月”钱和“太阳光四射”的“明四”钱,专用于修筑长城的开销。 唐朝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涯的一首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明月”就是传说中秦始皇,修筑长城所用的“明月钱”。秦国统一天下后,只存在了十几年,修筑的长城到汉朝时,加固关隘才真正用于防御外敌。这就是这句诗的原意,后人将这首诗多用于形容戎马征战,保守边塞的英勇将士,舍家为国的壮举。诗中的第一句被解释为“秦时的明月,照临汉时的关塞”。
圜钱,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铲币
秦半两
永昌通宝 永昌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于永昌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的铜钱。永昌通宝有小平,当五两种。“永”字常由“二”“水”组成,正常写法的永昌通宝反而比较少。当五钱通字走部有高低之分,低者少。永昌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政权铸币。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陕西米脂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一举攻克明廷西北重镇———西安,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新顺王(百姓称闯王),国号“大顺”,并开炉铸“永昌通宝”铜钱,意为永代昌盛。
裕民通宝,裕民通宝是清初三藩中的福建耿精忠所铸。钱币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有小平光背,折二背“一分”,折五背“一钱”或“浙一钱”。